7月12日,“促籽籽同心,助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调研团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河南省“同心圆·共发展” 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典范——三屯镇东保村开展“朵朵团结花,共绘同心圆:少数民族村落乡村振兴调研”活动。通过了解少数民族聚居村东保村“同心圆•共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的具体成果,让青年学生走进乡村、观察乡村,培养服务乡村的意识。

实践团队首先前往东保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党建文化主题展馆进行参观。从民族团结到乡村振兴,东保村深刻诠释了“同心圆•共发展”的含义。多年来,东保村坚持对全体村民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尊重民族风俗而不过分强化差异,一切事务回、汉群众完全平等,并且引导群众正确区分民族习俗和宗教传统,在宅基划分、新区住房分配上坚持自然融合居住。回汉村民由过去的相互间生疏、隔阂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真正融为一体,回汉群众通婚者达到60对以上。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思政课与专业课上的知识具象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成果,让团队成员对东保村的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工作感触颇深。

离开东保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后,实践团队前往东保村扶贫车间——洛阳岛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通过与车间负责人的交谈,团队成员对扶贫车间的成果转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结束在扶贫车间的调研后,团队成员前往东保村充分利用上级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村集体积累资金打造的大型肉牛养殖场以及东保村按照“同心圆•共发展”模式领办,与附近11个村集体联合建成的现代化产业综合示范园区。这一系列举措都为东保村的集体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为东保村带来了经济效益与就业机会,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三屯镇东保村稻田小镇——“农业+文旅”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实地观察了村集体农业发展现状,了解了稻田小镇文旅项目运营模式。团队成员参观了稻田小镇内的稻田小火车、升空热气球、种植稻田画、观光塔等特色项目。在调研过程中,三屯镇的芦主任为实践团队详细地介绍了稻田小镇的“产业+文旅”模式以及乡村运营平台,还介绍了三屯镇的“稻田名片”及稻田音乐节等特色活动,向成员们展示了一幅全村同心的画卷。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三屯镇丁沟村非遗产业——李水琴香包厂。洛阳市非遗传承人李水琴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与二里头博物馆合作的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与洛阳天堂、洛阳鼎结合的系列文创香包,与汝阳县著名IP形象“杜康”“杜鹃花”联合打造的“杜杜”和“娟娟”形象系列等。随着国家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团结的政策推进,李阿婆非遗香包产业也不断的发展,李水琴的女儿陈琳也返回家乡帮助母亲。“非遗手艺并非是偏安一隅闭门造车,而是在时代潮流中激流勇进,与时代结合才能促进中华文化在各民族保护发展。”陈琳在保证非遗传承的同时,积极对李阿婆香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洛阳众多文创形象结合。目前,李水琴、陈琳母女致力于保证非遗香包的传承并联合三屯镇东保村开展非遗技术的研学基地,让更多年轻人真切感受非遗文化的韵味和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李水琴和陈琳的介绍,调研成员深入实际,亲手体验非遗香包的制作,过程充满乐趣,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朵朵团结花,共绘同心圆:少数民族村落乡村振兴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有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走进乡村、观察乡村、服务乡村,更有效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青年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发挥青春力量的热情,为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而不断奋斗。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谱写最动人的青春乐章。
洛理人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pPoU3kGgEH_P4jLC0bZ1LQ